藝術與醫學 向右轉、向左翻 姿勢性眩暈的簡易療法
◎張天鈞(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家裡前面的地上,夏天時,特別是下雨的時候,常會出現很多蝸牛,把嫩綠的葉子都吃掉了,而且還會爬到牆上,然後留下一圈黑黑的大便。不小心踩到,還挺噁心的。不過,有天我突發奇想的畫了「軌跡」一圖,右上方就是一隻伸出頭來的蝸牛。
人體平衡 歸內耳掌管我們的耳朵裏面,有一個構造像蝸牛殼的器官,叫耳蝸,與我們的聽覺有關,而在蝸牛頭伸出去的部分,則有三個(上、外、後)呈半圓弧形的構造,叫做半規管,互相垂直,與我們的平衡,以及感覺頭的運動和位置有關。
每個半規管的一端,大起來的地方叫壺腹,裡面有一個叫做頂的東西,是膠質塊,底端與髮細胞相連。髮細胞則與第八條腦神經相連。半規管的另一端則與橢圓囊相連。在半規管裡有內淋巴液,當它移動的方向離開頂時,會發出刺激的信號,而向著頂時,則發出抑制的信號。
1921年,巴拉尼描述一位婦人的症狀:「只有在她躺向右邊的時候症狀發作,這時黑眼珠會往右邊旋轉,差不多持續30秒,而且伴隨著強烈的眩暈和噁心。若症狀消失後,馬上又轉向右邊,這時不會出現症狀。必須平躺著或躺向左邊一段時間後,再轉右邊,才會發作。」這就是良性發作性姿勢性眩暈的典型症狀。
姿勢性眩暈 女性比男性多良性發作性姿勢性眩暈女性比較多,通常發生於四十多歲以後。主要是因為橢圓囊耳石膜的耳石掉下來,然後沈積到壺腹的頂那邊。而由於後半規管在站立或躺下時,都是在耳石最容易沉積的位置,當耳石慢慢地沉積到一定量之後,若坐在床上且頭向右邊轉45°,再躺平,且頭向下彎30°,這時很容易就會讓耳石往離開頂的方向移動,在1至5秒後,產生眩暈症狀,持續30秒以內。病人感覺房子在眩轉,而且眼珠會反時鐘方向旋轉。這是迪克斯.哈派克於1952年研究出的診斷方法。
有趣的是,只要將耳石送回橢圓囊,症狀就不會發作。方法是:若要治療右耳,讓病人在床上坐直,轉頭至右邊45°角,然後平躺下來,這時耳石會因重力方向的關係離開壺腹。一至二分鐘後,再將頭轉90°至左側,然後向左翻身側躺,同時頭又左轉90°,整個連續動作要在3至5秒內完成,再維持側躺一至二分鐘,然後坐起來,維持直立,頭轉向右側24至48小時,讓耳石穩定下來,以防再發,這樣90%的人會恢復。
少部分人耳石堆積在外半規管,這時可以側躺至受影響的那一耳12小時左右,90%的人會恢復,但少數人會變成後半規管的良性發作性姿勢性眩暈,這時再照前述的方法作即可。至於上半規管,則很少發生耳石堆積。只有少數人在上述的方法都無效後,才需做後半規管阻塞手術。
評論
此一研究很有意思 , 中國或台灣的第一流人才都在研究西醫 , 因此大多數的人都比較相信西醫 , 因為人門相信人才 , 殊不知西醫師素質很好 , 但是醫學理論有問題 , 人們時常因為一些換心或換腎等手術成功就認定西醫是好的 , 卻忘掉一般常識的判斷 , 試想如果可以至好心臟病或腎臟病的話 , 何需要去換內臟呢? , 就是因為西藥治不好所以才要去換內臟 , 我告訴諸位 , 還是原來的最好 , 一但換上不是屬於妳自己的內臟 , 妳就已經被設定能夠活多久了 , 於是每天都活在知道自己要多久會死掉的陰影中 .
中醫認為腎主耳 , 年過四十腎氣就會減退 , 一但腎氣減弱 , 就會影響到耳 , 所以真正的原因還是在腎 , 治療耳只是暫時的 ,要強腎才是最正確的 , 至於睡左或右邊 , 中醫理論認為女子應睡向左 , 如此就不會有更年期的潮熱 , 或心情不穩 , 男子應睡向右狀如臥獅才是養身之道 , 我很想告訴讀者為什麼如此? 但是我決定暫時隱瞞 , 因為有些不肖之徒喜歡引用我的研究然後占為己有再推說是祖先留下來的, 或是走在路上遇到一老人教給他的 , 我既不想做如此惡劣敗類的祖先 , 也不那麼老 .